光影少年丨华山中学学子张宸睿用镜头诠释人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来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 2025-08-21 16:14:46

近日,“影像自然·守护未来”2025青少年保护自然影像推动计划“自然少年团”自然影像(乌兰布和)训练营在内蒙古乌海市圆满落幕。来自华山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张宸睿凭借其兼具专业视角与人文温度的自然影像作品斩获三等奖,其在活动中展现的生态素养与探索精神,不仅彰显了个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更折射出华山中学“玩在华山”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优势。

(后排左起第三个 张宸睿)

01 六日自然之旅:从镜头记录到心灵觉醒                   

今年7月初,“用影像保护自然”青少年保护自然影像推动计划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指导,未来网主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公益基金会协办,“野性中国”工作室、《国家地理》少儿版提供技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该活动面向9岁至18岁的青少年,征集自然影像作品,旨在通过创新影像创作与自然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号召青少年走近自然、记录自然、守护自然。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热爱摄影、热爱大自然的青少年积极参与。他们上传的作品,经过自然影像摄影师、生态学者、资深媒体人、自然摄影机构、学术机构代表等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议,张宸睿的作品从全国1735份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26名小摄影师,获得了“自然少年团”训练营的入营资格!

(张宸睿提交作品之《海天间的精灵》。 创作理念:以蓝天为幕、大海为台,捕捉海鸥灵动身姿,展现自然生灵的自由不羁,借海鸥翱翔之态,传递对无拘无束、拥抱广阔天地的向往,让观者透过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与生命活力)

(张宸睿提交作品之《枝头雀影》。创作理念:聚焦寻常枝头的麻雀,以简洁构图呈现其灵动模样。借这一常见小生灵,捕捉自然瞬间,展现平凡事物中的生机与意趣,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

在为期六天五晚的训练营中,张宸睿与其他25名营员一同深入阴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奈伦湖畔等自然秘境。在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非遗保护公益机构“稀捍行动”联合发起人孙晓东,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董磊等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他用镜头捕捉到了诸多动人瞬间:阴山岩画旁嗷嗷待哺的小雨燕、乌兰布和沙漠中与沙粒浑然一体的沙蜥、龙游湾晨雾里翅翼如水彩的蜻蜓、纳林湖畔掠过阳光的鹈鹕,以及千里山黄昏时蛰伏草丛的野兔。

“当我看着沙蜥停在向阳的沙坡上晒暖,连呼吸都带着阳光的温度,忽然懂得所谓保护,不过是守护这份与自然共生的默契。”张宸睿在感悟中写道。在龙游湾湿地,他见证了雁群掠过水面时翅尖划开的涟漪与阳光纠缠成“满湖跳动的金箔”,快门声与水鸟清啼交织成自然的晨曲;在千里山的黄昏,他观察到野兔皮毛“似被浅草揉碎的光影”,雀影掠过枝梢时“羽翼拂动的草芒与日光缠绵成满坡银线”。这些沉浸式的自然体验,让他从单纯的“拍摄者”转变为“自然的倾听者”。

正如他在返程时所悟:“原来最好的影像,从来不是定格在胶片上的瞬间,而是刻在心底的,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承诺。”这种从“记录”到“敬畏”的认知升华,正是青少年在自然教育中实现心灵成长的生动写照。

02“玩在华山”:让成长在实践中自然发生                   

张宸睿坦言,他爱上摄影才半年时间,但就是这半年的实践,除了学习基础操作,他还会积极在网上搜罗构图技巧、光影运用等知识,对着教程一遍遍琢磨,并带着理论到户外去尝试——拍校园里的梧桐树影,拍操场边的蒲公英,拍运动会上同学们奔跑的瞬间。而这份对新事物的热情与快速学习的能力,离不开“玩在华山”课程模式的浸润。在这种鼓励探索、包容多元的氛围里,他不仅点燃了对摄影的热爱,还拥有广泛的兴趣光谱,他热爱长跑、羽毛球、乒乓球。这些多元的兴趣爱好,像一束束光,不仅塑造了他健康的体魄,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他汲取了宝贵的成长养分:长跑教会他在漫长等待中保持专注的毅力,羽毛球与乒乓球则锻炼了他捕捉瞬间变化的敏锐观察力。

这些在运动中沉淀的品质,与他在摄影学习中培养的细致与耐心相互滋养,共同成为他探索世界、理解生命的重要支撑,让他能在接触摄影短短半年后,便带着独特的视角走进自然,用镜头讲述那些关于共生与守护的故事。

03 以影像为媒:青少年接过自然保护的接力棒                   

此次训练营中,像张宸睿这样的青少年们,通过镜头见证了乌兰布和沙漠从荒芜到绿洲的生态奇迹,也深刻理解了“生物多样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沙蜥与沙漠的相融、蜻蜓与晨雾的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共存。

正如非遗保护公益机构“稀捍行动”联合发起人孙晓东所言:“他们在观察自然时以尊重和保护为前提,这正是生态摄影最珍贵的火种。”张宸睿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代表着新一代青少年对自然保护的主动担当。如今,他已成为中国少年报·未来网特约摄影记者,未来将继续用镜头讲述自然故事。

(活动中,张宸睿的三张作品再次被专家点评)

据悉,奚志农推动的青少年自然影像教育,本质是将“自然保护区建在每个人心里”的一种深刻的生态文明教育探索。它的珍贵之处,从来不止于催生出多少帧惊艳的影像作品,更在于以镜头为钥匙,为年轻一代打开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更在于培育年轻一代的生态保护意识:当孩子习惯用镜头阅读自然之书,保护就不再是口号,而是刻入基因的本能。从华山中学的校园到乌兰布和的沙漠绿洲,是“心之保护区”落地生根的旅程,也是“玩在华山”课程模式的的有力延伸。没有刻意的融合,却因“让孩子走进自然、理解生命”的共同追求而自然发生,共同浇灌出孩子们心中那片属于自然的原野,从而拥有对话世界的多元视角,也终将成为年轻生命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