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女孩骆熹旻:用镜头捕捉自然之美,斩获自然影像大奖

来源: 广州协和学校 2025-08-21 16:14:45

近日,“影像自然·守护未来”2025青少年保护自然影像推动计划“自然少年团”自然影像(乌兰布和)训练营在内蒙古乌海市圆满落幕。来自广州协和学校四年级的骆熹旻凭借其兼具专业视角与人文温度的自然影像作品斩获三等奖,其在活动中展现的生态素养与探索精神,不仅彰显了个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更折射出协和学校作育英才的六和课程体系下的生态科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优势。

前排左起第一个 骆熹旻

PART.1

今年7月初,“用影像保护自然”青少年保护自然影像推动计划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指导,未来网主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公益基金会协办,“野性中国”工作室、《国家地理》少儿版提供技术支持,中央美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该活动面向9岁至18岁的青少年,征集自然影像作品,旨在通过创新影像创作与自然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号召青少年走近自然、记录自然、守护自然。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热爱摄影、热爱大自然的青少年积极参与。她们上传的作品,经过自然影像摄影师、生态学者、资深媒体人、自然摄影机构、学术机构代表等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议,骆熹旻的作品从全国1735份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26名小摄影师,获得了“自然少年团”训练营的入营资格!

骆熹旻提交作品之《广东阳西追鸟记》。 创作理念:用相机拍下了三趾滨鹬灵动地在浅滩觅食,白额燕鸥如白色精灵般掠过水面,铁嘴沙鸻警惕地巡视着周边,黑尾鸥在海面上自由翱翔,白脸鸻优雅地在滩涂踱步。 作为一名观鸟爱好者,不仅仅是在捕捉精彩瞬间,更是要观察鸟类的习惯、了解它们迁徙的路线。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在记录自然的美好,更是在传播生态教育的意义。我们用镜头讲述鸟类的故事,将这些珍贵的画面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美丽生物的存在和它们面临的挑战。通过鸟类拍摄,我们可以引导公众关注生态环境,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让广东阳西散头咀的这片鸟类家园永远充满生机。

投稿作品:白额燕鸥

投稿作品:铁嘴沙鸻

在为期六天五晚的训练营中,骆熹旻与其他25名营员一同深入阴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奈伦湖畔等自然秘境。在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奚志农,非遗保护公益机构“稀捍行动”联合发起人孙晓东,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董磊等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她用镜头捕捉到了诸多动人瞬间:阴山岩画旁雨燕喂雏的瞬间、乌兰布和沙漠中与沙粒浑然一体的沙蜥、龙游湾湿地公园里把水珠连成银链红嘴鸥、在天空中翱翔的游隼,以及千里山黄昏时蛰伏于草丛的野兔。

“我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湿地公园,没多久就走到了昨天我拍到猛禽的地方。果然啊,那个位置有许多的鸟,各种各样的,真美啊!”骆熹旻在感悟中写道。乌兰布和沙漠则是另一番震撼的景象。当我踏入这片广袤的沙漠,漫天黄沙与远处的绿洲形成鲜明对比,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让我惊叹。在这里,我们追逐着沙蜥的身影,学习如何在不惊扰它们的前提下进行拍摄。这些沉浸式的自然体验,让她从单纯的“拍摄者”转变为“自然的倾听者”。正如她在返程时所悟:“在拍摄耐旱植物时,我被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打动。这些植物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扎根生长,每一片叶子、每一条根都展现着生命的坚韧。我用微距镜头记录下它们的细节,希望通过我的照片让更多人看到沙漠生命的奇迹。”这种从“记录”到“敬畏”的认知升华,正是青少年在自然教育中实现心灵成长的生动写照。

PART.2

骆熹旻介绍,她从一年级就爱上观鸟,加入协和观鸟社。“熹旻年龄虽小,但摄影的手感特别好,眼疾手快”在观鸟社导师陈哲主任的夸奖和鼓励下,熹旻和团队小伙伴、父母老师走过了很多地方,一起关注和保护各种鸟类和它们生活的环境,每年都参加广州市“一图一故事”野保小卫士的活动,凭借生动的照片和保护事迹脱颖而出。而这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离不开六和课程模式的浸润。在这种鼓励在自然中探索、包容多元的氛围里,她不仅点燃了对摄影的热爱,还拥有广泛的兴趣光谱,她热爱篮球、绘画。这些多元的兴趣爱好,像一束束光,不仅塑造了她健康的体魄,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她汲取了宝贵的成长养分:篮球教会她在团体协作中的对抗,绘画则锻炼了她捕捉审美的角度。这些在爱好中沉淀的品质,与她在摄影学习中培养的细致与耐心相互滋养,共同成为她探索世界、理解生命的重要支撑。始于观鸟,她带着独特的视角走进自然,接触摄影记录着观鸟的收获,并用镜头讲述那些关于共生与守护的故事。

PART.3                                      

此次训练营中,像骆熹旻这样的青少年们,通过镜头见证了乌兰布和沙漠从荒芜到绿洲的生态奇迹,也深刻理解了“生物多样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沙蜥与沙漠的相融、野兔与草丛的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共存。正如非遗保护公益机构“稀捍行动”联合发起人孙晓东所言:“他们在观察自然时以尊重和保护为前提,这正是生态摄影最珍贵的火种。”

活动中,骆熹旻的作品再次被专家点评。骆熹旻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代表着新一代青少年对自然保护的主动担当,未来将继续用镜头讲述自然故事。 

据悉,奚志农推动的青少年自然影像教育,本质是将“自然保护区建在每个人心里”的一种深刻的生态文明教育探索。它的珍贵之处,从来不止于催生出多少帧惊艳的影像作品,更在于以镜头为钥匙,为年轻一代打开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更在于培育年轻一代的生态保护意识:当孩子习惯用镜头阅读自然之书,保护就不再是口号,而是刻入基因的本能。从协和学校的校园到乌兰布和的沙漠绿洲,是“心之保护区”落地生根的旅程,也是“六和”课程模式的的有力延伸。没有刻意的融合,却因“让孩子走进自然、理解生命”的共同追求而自然发生,共同浇灌出孩子们心中那片属于自然的原野,从而拥有对话世界的多元视角,也终将成为年轻生命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骆熹旻的感想

乌兰布和六日:镜头里的自然启示

大家好,我叫骆熹旻,今年10岁,我来自广东省广州市,就读于广州协和学校。当我乘坐上从乌海飞往北京的航班,乌兰布和的风沙、绿洲与星空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参加2025WYC自然少年团自然影像乌兰布和训练营的这几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摄影技巧,更是一次对自然、对自我全新的认知与成长。

开营仪式上,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老师的话让我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期待:“期待和青少年营员们一起去探索沙漠绿洲的生物多样性,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带着这份期待,我们开始了充实的学习与实践。在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学习摄影知识。从光圈、快门速度的调节,到如何捕捉最佳的光线和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摄影的魅力。董磊老师分享她的拍摄故事时,我仿佛也跟着她的镜头,走进了一个个奇妙的自然世界,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拍摄实践充满了渴望。

奚志农老师亲切可爱

第一天工厂里的敬畏:蒙牛车间的玻璃墙外,机械臂正精准码放牛奶。讲解员指着溯源系统:“每盒奶都能找到对应的牧场。”原来工业的精密,是对自然馈赠最虔诚的注解。镜头里,生产线的节奏与牧场的晨昏暗合。

第二天山沙共生:阴山的岩层带着风的刻痕,山脚沙丘却流动如绸。蹲在沙脊拍落日,沙粒折射的光像碎钻——那是远古海洋的遗迹。老师说:“山挡风沙,沙养山根。”自然从不是单选题⋯⋯

第三天课堂即自然:帐篷里,老师指着我们拍的照片:“叶片绒毛是锁水膜,比滤镜珍贵”争论如何拍沙蜥时,提出“好影像得有温度”光圈参数旁,我记下:“镜头要装着守护。”

第四天湿地的心跳:穿越植物撞见湿地,红嘴鸥把水珠连成银链。我拍到亲鸟喂雏的瞬间—像沙漠深处的水源,是生命最温柔的摇篮。

第五天:我们又回去了熟悉的湿地公园,没多久就走到了昨天我拍到猛禽的地方。果然啊,那个位置有许多的鸟,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真美啊!

结营仪式上,看着大屏幕上播放着我们这几天的作品,这些照片,不仅是对我们摄影技术的见证,更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我获得了三等奖,那一刻,在我平静的表情下,我的内心无比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对这段难忘经历的最好褒奖。

这六天里:镜头从车间移向荒野,才懂自然从不是孤立风景:是工厂的严谨,山沙的默契,课堂的顿悟,更是湿地那抹颤动的绿。很快,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是时候也要跟朋友和老师们说声再见了。感谢这次训练营,让我在自然中成长,在影像中蜕变。未来,我会继续追逐自然的光影,为守护这片美丽的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俞敏洪老师和奚志农老师

骆熹旻妈妈感言                                                             

观鸟之旅:家校共育中的生态德育探索

我是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参加观鸟活动。在这繁华的广州里,观鸟正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家庭与学校紧密连接,共同培养孩子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校陈哲主任的带领下,她经常会组织孩子们到校园、公园、郊外进行观鸟。在这过程中,家长们会积极配合安排好课余时间和出行方式。老师们引导孩子观察鸟儿的行为习性,不仅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鸟类,还深刻体会到了保护鸟类栖息地的重要性。

回到家后,孩子们将自己的观鸟经历和感受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描绘出鸟儿的美丽身影,用真挚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绘制成自然笔记。

通过观鸟活动,孩子们在思想行为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主动爱护花草树木,不再随意破坏生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也会提醒身边的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保护鸟儿的家园。

同时,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也在逐渐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责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孩子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环保宣传活动中,向居民们介绍鸟类的知识和保护意义;有的孩子会劝告身边的亲朋戚友,不要捕杀食用野鸟,为鸟儿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通过观鸟活动,孩子们不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更在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培养。他们学会了尊重生命、关爱自然,成为了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小公民。

未来,希望能参加更多的生态科技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让家校共育的理念在生态德育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最后,对于这一次幸运的被选中,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正是学校的丰富活动、意义深远的校本课程以及智慧且辛勤耕耘的老师,才有了孩子的兴趣和历练,才有了被选上的资本。在此,由衷感谢广州协和学校,愿学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多孩子喜欢自然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编辑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