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未来网 2025-08-22 16:56:38
一、情况简介
乌兰布和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公牛”,形象地描绘了这片沙漠的狂野本性。近百年来,这头桀骜不驯的“红色公牛”横冲直撞,吞良田、毁房屋、造风沙。然而,一场由蒙牛掀起的绿色革命,打破了沙漠的死寂,于瀚海之中唱响了激昂的生命之歌。
(孙笑于乌兰布和沙漠拍摄)
自2009年开始,蒙牛携手各方在此长期防沙治沙,书写了无数个“从0到1”的生命奇迹。十余年来,蒙牛在沙漠中种植了梭梭、沙柳、柠条等9800万棵沙生植物,绿化沙漠220多平方公里。在漫长的坚守与耕耘中,这片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终于被改造成为蕴含无限生机的“沙漠绿洲”。当绿色在乌兰布和沙漠徐徐铺展,带来的不仅是植被的繁茂,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全面回归。从牧草到沙生植物,从野生鸟类到哺乳动物,一个完整且充满活力的生态链,在曾经的沙漠中重现,谱写着动人的生命篇章。
现如今,再看这片曾经“不毛之地”,映入眼帘的是集中连片的有机饲草和标准化、现代化的有机牧场,形成了集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内循环沙漠有机全产业链,开创了防沙治沙与循环经济结合的世界级范例,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案例,成为中国乳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际标杆。
更让我们感到振奋的是,今天的乌兰布和已不仅是蒙牛治沙成果的展示地,更是自然保护与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基地。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蒙牛联合未来网、奚志农老师团队等力量,携手将这里打造成“自然保护实践基地”,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理念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它将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延伸到了大自然中,让同学们沉浸式学习自然知识,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训练营中,大家在名家大师的指导下,深入了解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变迁,用镜头记录下了自然之美和生态保护的成果。我相信,这段经历不仅让你们提升了影像创作能力,更让你们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乌兰布和沙漠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西至吉兰泰盐池。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1500多万亩,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公牛",形容这片沙漠犹如公牛般桀骜不驯的性格。
据巴彦淖尔市林业局统计,2005年—2007年三年间,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增绿10万亩。2005年,巴彦淖尔市率先在乌兰布和沙漠推出冷藏苗避风造林新技术,造林时间从过去的4月份延长到9月份,延长期达5个月,变一季度造林为三季造林,同时先后推广了柴草网格、高压水打孔植苗、深坑栽植、开沟栽植等20多项治沙先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据统计,2005年—2007年三年间,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增绿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十年代末的4.5%提高到的15.3%,治沙面积达到了120万亩,有效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
乌兰布和沙漠在磴口县境内有426.9万亩,到2018年,磴口县沙漠治理面积已达到2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的0.04%扩大到的20.2%。在2018年8月,磴口乌兰布和沙漠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营员刘嘉俊于乌兰布和沙漠拍摄)
经过70年的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林草覆盖率从0.04%提升至37.2%,年输沙量减少了95%。通过"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防风林网、农田防护),沙漠中不仅出现了20万亩耕地,还发展了全球最大有机牧场和542.66万千瓦光伏电站。
二、青少年自然教育价值
乌兰布和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积淀,为青少年自然教育提供了多维度、沉浸式的学习场景。
1. 生态多样性体验
该区域浓缩了沙漠、湿地、山脉等多种生态系统——乌兰布和沙漠的流动沙丘与固定植被构成典型荒漠生态,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168种被子植物与180种动物(含2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形成完整湿地生物链,阴山山脉与千里山则展现了山地地质与植被的垂直分异。青少年可在集中区域内直观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及相互关联,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内涵。
2. 环境保护实践案例学习
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成果是鲜活的环保教材,从建国初磴口县森林覆盖率0.04%到如今全沙漠林草覆盖率提升至37.2%,从“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防风林网、农田防护)到年输沙量减少95%的实效,再到奈伦湖通过退耕还湿、分洪蓄水修复3800亩湿地的实践,这些数据与案例能让青少年切实感受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理解“保护与治理”的科学性与长期性。
3. 自然影像拍摄机会
区域内多样的景观与生物为影像记录提供了丰富素材,沙漠中梭梭、沙蜥等生物的生存形态,奈伦湖遗鸥、疣鼻天鹅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场景,阴山山脉的岩石层理与千里山的地质构造,以及沙漠与黄河交汇处的独特地貌,均为青少年观察自然、捕捉生态细节提供了绝佳对象,助力其通过镜头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态故事。
4. 自然与人文融合学习
阴山山脉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近代的阴山岩画,记录了荤粥、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活轨迹,成为“自然承载文化”的直接见证。青少年可在此探索自然环境如何塑造人类文明,理解“山水即历史”的深层关联,形成对自然的文化认同感。
乌兰布和地区将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演化与人文历史浓缩于一体,为青少年提供了“观察—体验—思考—记录”的完整自然教育链条。在这里,每一片沙漠绿洲、每一处湿地水域、每一座山脉岩石,都在诉说人与自然共生的故事,既为自然影像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更助力青少年树立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这些多元体验可以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同时提升他们通过影像讲述自然故事的能力,为培养下一代自然保护者奠定基础。
乌兰布和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为青少年自然教育提供了多维度、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与丰富的实践内容,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与科学意义。
1. 生态多样性体验
该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特征鲜明,为青少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态学野外课堂。乌兰布和沙漠展示了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其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及固定沙丘的分布与演变,以及沙蜥、沙生植物等特殊生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是学习干旱区生态的天然实验室。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168种被子植物和180种动物,其中包括遗鸥、疣鼻天鹅等2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构成了完整的湿地生物链,为青少年观察生物多样性、理解生态平衡提供了直观案例。阴山山脉与千里山则呈现出显著的山地垂直带谱特征和独特的地质构造,有助于青少年学习地貌演化、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等地理与生态学知识。这种多种生态系统在有限地域内集中呈现的特点,使青少年能够高效、深入地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表现。
2. 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实践教育
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治理历程与成效,为青少年提供了理解人地关系、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动教材。磴口县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的0.04%提升至目前的20.2%,整个乌兰布和沙漠的林草覆盖率更是达到了37.2%,年输沙量减少了95%,这些数据真实反映了生态治理的巨大成就。通过“四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即自然保护地建设、封沙育草、防风林网构建、农田防护)的现场学习,青少年可以深入了解防沙治沙的科学技术与系统方法。同时,奈伦湖湿地通过退耕还湿、分洪蓄水等工程措施修复湿地3800亩,强化了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功能,这一成功案例展示了湿地恢复与保护的有效途径。这些实践成果不仅让青少年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更使其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长期性,从而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 自然影像拍摄与生态记录实践
乌兰布和地区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影像拍摄与实践条件。沙漠环境中,梭梭、沙冬青等旱生植物的生存形态,沙蜥等动物的行为适应,以及沙丘、风棱石等风成地貌,都是学习生态摄影的独特题材。奈伦湖湿地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尤其适合拍摄遗鸥、疣鼻天鹅等珍稀鸟类的栖息、觅食、繁殖行为,是训练野外鸟类摄影技术与行为记录的理想场所。阴山山脉的岩石构造、地层剖面以及千里山的地貌特征,为地质摄影提供了丰富素材。此外,沙漠与黄河交汇处的独特景观、治沙工程的人工地貌与自然恢复植被的对比等,均为青少年通过镜头观察自然、捕捉生态细节、讲述环境故事提供了丰富题材,有助于培养其自然观察能力、影像表达能力及生态美学素养。
4. 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综合教育
阴山山脉不仅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更是多民族历史文化交融的见证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近代的阴山岩画,详细记录了古代荤粥、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与艺术成就,是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遗产,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作用与深刻联系。青少年在此可实地考察这些历史遗迹,理解自然条件如何塑造生产方式、文化特征与社会组织,从而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历史维度与文化意义的认知。这种自然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教育体验,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跨学科思维能力和文化认同感,使其更加全面地理解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
乌兰布和地区将典型的生态治理成果、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地质景观与深厚的人文历史有机融合,为青少年提供了“观察—体验—探究—记录”的完整自然教育链条。这里不仅是学习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知识的天然课堂,也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审美能力、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过这些多元体验,青少年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通过影像等多媒体手段讲述自然故事、传播环保理念的能力,为成长为具有生态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下一代自然保护者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郭超】